一般句式
一、判断句
(1)、 用“即”“乃”“则”“皆”“本”“诚”“亦”“素”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,兼加强语气,用“非”表示否定判断
1 、鱼,我所欲也,熊掌亦我所欲也。
2 、予本非文人画士。
3 、梁将即楚将项燕。
4、今天子有急,此乃臣效命之秋也。
5、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。
6、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。
7、臣本布衣。
8、且相如素贱人。
(2)、用动词“为”或判断词“是”表判断
(3)、用“者……也”表判断“廉颇者,赵之良将也。”
(4)、句末用“者也”表判断“城北徐公,齐国之美丽者也。”
(5)、用“者”表判断“四人者,庐陵萧君圭君玉,长乐王回深父,余弟安国平父,安上纯父。”
1、为天下理财,不为征利
2、汝是大家子
(6)、无标志判断句
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,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。
如:“刘备天下枭雄。”(《赤壁之战》)
特别提醒: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“是”一般都不是判断词,而是指示代词,作判断句的主语,而有些判断句中的“是”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,“是”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,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起来。
二、状语后置
我们知道,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,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。但在文言文中,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,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。
1、长于臣(《鸿门宴》)译文:“(他,指项伯)比我长(大)”
2、虽才高于世,而无骄尚之情(《张衡传》)译文:“虽然才能比世人高,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”
1、请其矢,盛以锦囊(《伶官传序》)译文:“并请出那三枝箭,装进锦囊”
2、申之以孝悌之义(《齐桓晋文之事》)译文:“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”
3、 覆之以掌(《促织》)译文:“用手掌覆盖(蟋蟀)”
4、方其系燕父子以组,(《伶官传序》)译文:“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
5、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(《张衡传》)译文:“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”
6、还矢先王,而告以成功(《伶官传序》)译文:“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,禀告大功告成”
1、且立石于其墓之门(《五人墓碑记》)译文:“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”
2、能谤讥于市朝(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)译文:“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”
3、生乎吾前(《师说》)译文:“生在我的前面”
4、风乎舞雩(《四子侍坐》)译文:“在舞雩台上吹风”
5、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(《赤壁之战》)译文:“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”
1、勤心养公姥,好自相扶将(《孔雀东南飞》)译文:“尽心侍奉婆婆,好好服侍她”
2、吾已失恩义,会不相从许(《孔雀东南飞》)译文:“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,决不会答应你”
3、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(《回乡偶书》)译文:“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”
4、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,如:请你相信
1、至于北海,东面而视,不见水端(《秋水》)译文:“到达北海,向东看去,看不到水的尽头”
2、亚父南向坐(《鸿门宴》译文:“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”
1、生孩六月,慈父见背(《项脊轩志》)译文:“生下我六个月,父亲就背弃了我(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)”
2、府吏见丁宁(《孔雀东南飞》)译文:“(我回来时)府吏叮嘱我”
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,如:望见恕(希望你宽恕我);有何见教(有什么指教我的);让你见笑了(让你笑话我了);望见谅(希望你原谅我)。
成人学历提升报名中 立刻定制专属提升方案